2021-09-27|

由澳門海洋與水利學會、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和澳門建築置業商會共同主辦,澳門大學區域海洋研究中心和澳門科技大學海洋發展研究中心合辦的「澳門海洋的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於9月24日在澳門中華總商會大廈4樓舉行。研討會上,澳門海洋與水利學會會長區秉光博士提出澳門海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並表示,要堅持發展和保育兼顧的原則,利用有限的局部填海或岸線治理,綜合實現防災減災,環境保育和交通建設。

研討會邀請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以及葡萄牙的學者專家齊聚一堂,或通過視訊共同探討澳門海洋的可持續發展。澳門建築機械工程商會、澳門建造商會、澳門工程師學會、澳門建築師協會和澳門工程顧問協會協辦研討會並派代表出席。

區秉光表示,澳門海洋的可持續發展面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3方面:一是隨著全球氣候暖化、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頻現,澳門面臨防洪防災壓力,海洋工程設計應考慮百年一遇、五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極端天氣和風暴潮位的影響;二是澳門85平方公里海域的天然條件不夠理想,加上早期填海造地的一些遺留問題,表現在水淺灘多,泥沙含量高,近岸水質污染,天然岸線破壞等,客觀上導致澳門發展特色海洋產業受到限制:三是澳門海洋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短缺,需要系統性長期培養。

針對澳門海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一些問題,他表示,中央政府將85平方公里海域劃給澳門特區政府管理,是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促進澳門市民生活質量提高和改善。澳門要管理和使用好85平方公里海域,不能走傳統填海造地老路,這是因為隨著國家環保理念貫徹實施,對圍填海的管控愈來愈嚴格,除非是國家重大戰略項目,都停止新的圍填海項目審批。這就要求澳門將海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到戰略高度考慮,應從宏觀上合理考慮科學用海的需求及研究全面的規劃方案,並加強澳門海洋科學研究,譬如針對澳門海域進行水工模型仿真模擬,了解澳門的海洋環境,並為將來新增海上工程提供其對環境衝擊評估的依據;堅持發展和保育兼顧的原則,利用有限的局部填海或岸線治台理,綜合實現防災減災,環境保育和交通建設。另一方面,澳門利用自身管理經驗和資金優勢,與大灣區城市加強海洋開發、管理和營運方面的合作,實現海洋經濟和產業的延伸。

區秉光進一步表示,澳門海洋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做事總要依靠人才,澳門海洋與水利學會致力於澳門海洋與水利方面專業和管理人才的培養,願意通過地區交流、專業培訓、研討會等吸引澳門年輕人投身海洋事業,並提升澳門年輕人的參與興趣和專業水準。

在研討會上, 澳大科技學院及區域海洋研究中心施華斌教授分析澳門海域風暴潮數值預報及災害情勢的可能變化。他認為,澳門需要有更多風暴潮數值,以對預報及災害評估提供更多科學依據。政府現時僅得媽閣和青洲塘兩個潮汐站,並不足夠覆蓋更多海域,數據上存在一定缺失。

就風暴潮數值預報的技術問題,他表示,風暴潮數值預報以較大範圍海區的預報為主,濱海城市尺度數值預報的準確度和效率是一對矛盾的集合體,難以兼顧;近岸海域複雜地形地貌(澳門海域峽道特徵)導致獨特的增水動力機制和影響因素(颱風類型、路徑、風場、氣壓、浪、潮位等),增水機制與控制因子尚不清晰;以及用海需求的增加,填海造陸將使峽道和海岸線形態更加複雜,超記錄風暴增水可能性增大。

施華斌強調,感謝氣象局提供「天鴿」、「山竹」颱風時的潮位數據,對相關研究有大幫助,也希望能夠在近關閘和港珠澳大橋人工島中間的一帶,以及澳門半島和路環中間的海域增設潮汐站,同時因應極端天氣變化,提高建站標準。

Prof Shi Huabin from FST and the Centre of Regional Oceans
shared the numerical forecast of storm surge in Macao
科技學院及區域海洋研究中心
施華斌教授分析澳門海域風暴潮數值預報

Group Photo
大合照